吃药膳吃出问题的不少
药膳发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中国药膳制作及从业资质基本要求》规定,药膳制作师应具备中级以上厨师资格;具备与药膳相关的中医药知识;具备严格按照药膳配方制作药膳的能力等。不过,现实中,药膳的大多数出品方——厨师,在这些方面是典型的“三无人员”。
有餐馆从业者坦承,其实对中药药理并没有研究,只是看到目前流行药膳,便在食物中加入人参、当归、枸杞等一些滋补类中草药,制作成所谓的药膳。至于剂量和搭配,则是按照“传统和习惯”来。由于在制作工艺、材料标准等方面都没有严格的规范标准,滋补效果难以确定,有的甚至出现副作用。
“不同人群的体质不一样,有的是寒症,有的是热症,如果吃了与症状正好相反的滋补药膳,反而会起到反作用。”广东省中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郭丽娜表示,中医药膳讲究辨证,不同的体质应该区别对待。由于厨师大多是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对中药药性不了解,如果在药膳里放进去了两种相克的药物,或是剂量放得太多,会导致食客出现恶心、呕吐、口干舌燥等症状。
厨师对中药随意“拉郎配”,这是餐馆药膳存在的另一大隐患。其实在常用的近5000种中草药药材中,根据卫生部确定的药食两用原料只有87种。人们熟悉的人参、当归、虫草、川芎等均不在此列。此外,街头不少餐馆里药膳品种配方也不符合中医药理论,不问服用者的情况,乱施补膳,事实上一种药膳不可能适合所有的人。
“近年来,药膳养生进补的健康理念深入人心,但事实上如今很多商家打出的药膳完全背离了真正中医药膳的原则。”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中药师丘振文表示,药膳是调理性饮食行为,是介于“药”与“食”之间的特殊膳食,需要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因人而异,因人施膳,而不是“一锅煮”。而药膳烹调师既要掌握基本的烹调技术,还要熟悉中草药规范的使用原则,否则将减弱药效。
据了解,很多餐馆通常是在汤料中直接放入生药材,这些药材没有经过特定的煎煮,只能起到调味作用,其药效并不大。而且一些加入汤里的中草药未经过科学论证,经营者也无法保证所加入的中草药是否全部按照国家标准选择,那么对于一些慢性病患者来说,万一误服某些属于禁忌范围的中药,有可能会引发并发症。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