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火”是中医专有名词。祖国医学认为,在人体内有一种看不见的“火”,它能产生温暖和力量,提供生命的能源,推动生命的进程,祖国医学称这种“火”为“命门之火”。在正常情况下,“命门之火”藏而不露,动而不散,潜而不越,但如果失去制约,火性就会浮炎于上,表现出病症,统称“上火”。
美食在前 上火在后
人们往往认为夏天上火较多,冬天天气较冷,那么“上火”应该较少,可事实却相反。天冷,人们却在“热”环境中呆的时间较多,比如各种暖气、厚厚的被子和衣物。喝水少,环境干燥。夏天我们有各种水果:西瓜、桃子、樱桃、草莓、菠萝等;而且我们也愿意在夏季进行水果的补充,可是在冬季因为怕冷,就不愿意进食水果,加之冬天水果的种类较少,人们很多时候都不会去刻意在冬天进行水果的食用,可能整个冬天吃水果的次数不会超过10次的人也是不乏少数。加上羊肉、牛肉、各种葱、姜、蒜等辛辣刺激的食物,更有甚者大家开始采用各种药酒:人参,鹿茸,枸杞,当归,黄芪等药材添加,还有大量的进食火锅或重口味的食物(调味品较多,如香料)都会引发上火。蔬菜食用量的降低、烹饪方式的变化,凉拌菜的减少,还有人们更多的选择腌制品,或者食用火锅使得新鲜蔬菜的营养价值在反复炖煮中流失。
多种调味品如孜然、胡椒、辣椒等也都属于热性食材,跟麻辣的火锅一样都是美味爽快但会刺激胃肠道蠕动及消化液的分泌,影响体内的酸碱平衡,令人上火。一旦身体有了上火的状态:口腔出现溃疡,流鼻血,食欲不振,牙痛牙肿,大便干燥,甚至便秘等。那么即使补充大量的水份,依旧会感到口唇干燥,而且会喉咙干哑。
细分上火 找准方向
“上火”临床表现为口腔溃疡、唇舌肿痛、咽喉不适、疼痛、口臭、口苦、牙痛、耳聋耳鸣、便秘等。火证可分实火、虚火,根据脏腑可分为心火、肝火、肺火、胃火,根据病位又可分上焦火、中焦火及下焦火。“降火”有其独特的功效,根据中医理论不外乎有“滋阴清热、清热泻火、解毒消肿”等治疗原则。由于“火”的虚实不同、部位不同、脏腑不同、经络不同等,还需具体辨证。比如,具有清热泻火功效的中药性味多苦寒,用其治疗实热火证效果颇佳,若用其治疗因阴虚而致的虚火,不但达不到治疗目的,反而因为苦寒易化燥伤阴使阴虚更盛,虚火更重。
海河医院中医科叶祖明主任介绍,上火一般分为三类。上焦有火(上焦指心肺部位),症见口干、舌烂、唇裂、目赤、耳鸣,甚则微咳。 中焦有火(中焦指脾胃部位),表现为时而胃火亢盛,食不知饱,时而嗳腐吞酸,呃气上逆,脘腹胀满,饮食少进。下焦有火(下焦指肝、肾、膀胱、大小肠部位),表现为大便干,小便少且黄赤,混浊有味,阴部时痒,妇女白带多,甚至带黄。
上火食“冷”应该远离
人肺腑火盛,而冬天“上火”的现象似乎还更多,故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冬天外界气候虽冷,但人们穿得厚、住得暖、活动少,可造成体内积热不能适当散发,再加上冬令饮食所含热量较高,所以很容易导致胃肺火盛,甚至人会出现“火盛三焦”现象,即上焦蕴热,表现为舌尖赤红、舌苔黄厚,易导致上呼吸道、咽峡、扁桃腺、口腔粘膜疾患;中焦蕴热,多因过食油腻、甜或大补的食物造成,表现为舌苔厚、尿黄、便秘、焦渴等;下焦蕴热,多因肾虚、肾炎、膀胱炎、痔疮等引起。
冬季可适当吃些冷饮,旨在消“火”,不但效果较快,而且也是一番别致的享受。当然,冬天吃冷饮也要因人而异,尤其是胃肠功能欠佳者需慎食。同时,冷食只能起到带走体内一部分热量的作用,治标不治本,所以不妨再吃些性冷的食物,如萝卜、莲子、松花蛋等。冬天天冷,人们喜欢吃油脂多、高热量的食品,加之户外活动少,因此易发胖,尤其是胸、腹部和臀部。为了不增加体重,除了注意体育锻炼外,多吃些凉菜,能迫使身体自我取暖,多消耗一些脂肪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确保健康。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