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时节,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地下冬眠的昆虫,而身体也如春日一样开始舒展畅达,生机盎然。春季的三个月是生命萌发的时节,也是保养肝脏的最佳季节,若肝气不舒,周身气血运行便会紊乱,甚至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消化功能紊乱等诸多问题。
早春重养肝防“风心病”
惊蛰时节,保养肝气十分重要。中医认为,春季属肝,但如果保养不当,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肝病等也常会在春季复发或加重。因此,惊蛰时节,尤其要注意对肝脏的养护。上海市中医医院王丽新副主任医师分析说,在春季,细菌和病毒渐渐活跃起来,也是肝炎的多发季节,因此要特别注意卫生,避免惹上肝炎。凡出现发热、吃不下饭、感到恶心、呕吐、乏力、面黄、小便像浓茶等症状时,应及时去医院诊治,检查是不是甲肝。而合理休息也是养肝的好方法。
春季机体代谢增高,胃液增加,胃酸分泌增加,容易诱发溃疡。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人应合理膳食,劳逸结合,保证睡眠,防寒保暖,稳定情绪。同时注意保持饮食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痢疾、胃溃疡等疾病发生。
每年2至4月,还是心肌梗塞的发病高峰期。春季天气变化无常,忽冷忽热,风雨无常,常使冠心病患者病情加重或恶化。春天还是“风心病”复发率极高的季节,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会因寒冷、潮湿、过度劳累,以及上呼吸道感染后复发或加重,应注意保暖、补水。而脑血管疾病是另一类春季多发病,且以中老年人居多。如果出现一些中风早期征兆,比如:胸闷气短、头晕头痛、四肢乏力,或短暂性视力障碍、眼前出现黑蒙现象、哈欠连绵等,应立即到医院检查。
多吃蔬果可缓解“春困”
春季容易出现“春困”,上海市中医医院石门路门诊部内科主任徐瑛主任医师分析说,这主要与人体蛋白质缺少、维生素摄入不足等有关,因此,春困时饮食应注意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适当增加鱼类、鸡肉、鸡蛋、牛奶、红枣等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同时多饮水,这样不仅可以改善春困,还可使体力充沛。对于身体明显虚弱的人,则需选择适当的滋补中药来调养,比如:西洋参、龙眼肉、党参、黄芪等。
春天空气中弥漫着大量花粉,此季也是过敏性疾病的好发季节。若有慢性疾病或过敏体质的人,在春天一定要注意饮食忌口,如虾、蟹、咸菜等“发物”,以免旧病复发。
徐瑛主任表示,春天饮食应“省酸增甘”,因为春天本来肝气较旺,若再吃酸性食物,易导致肝气过于旺盛,而肝旺容易损伤脾胃,所以春季饮食忌“酸”。而酸性食物包括:羊肉、鹌鹑、炒花生、螃蟹等,宜食用甘温补脾之品,可多吃山药、菠菜、大枣等,也可用山药和薏米、小米、莲子、大枣共煮成粥。
日夜温差超8度时要“捂”
民间流传“春捂秋冻”的说法,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若过早减衣,寒气乘虚而入,容易出现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除此之外,“春捂”也有利于养生防病。
“春捂”的重点就是要照顾好“首足”两头,“捂”的重点在头颈和双脚。天气刚刚转暖时,有些人便早早脱掉冬装,换上轻便漂亮的春装,爱美的女性更是迫不及待地穿上美丽的短裙,其实人体下半身的血液循环较差,原本就容易遭到风寒侵袭,“春捂”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但同时也要强调的是,“春捂”并非衣服穿得越多越好,而应脱衣逐渐“递减”,使衣物增减随天气变化情况而定,且根据自身体质调节。一般认为,日夜温差大于8℃时是该捂的信号,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并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中医认为“久卧伤气”,久睡会造成新陈代谢迟缓,气血循环不畅,筋骨僵硬,为此,在春天,应抓紧运动锻炼,舒展筋骨,畅通气血,增强免疫力与抗病能力。早春气温时高时低、时风时雨之际,关节炎患者症状还会明显加重,应重视关节和脚部保暖。如果受寒,应及时用热水泡脚,增加关节血液循环。
【专家指导】
徐瑛 主任医师,上海市中医医院石门路门诊部内科主任;
王丽新 副主任医师,上海市中医医院。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