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医急诊有哪些“杀手锏”
外感高热(发烧)
当人体感受风寒、风热出现发热,腋下温度超过39℃时称为高热症。超过41℃为超高热症。持续高热对身体损害很大,应及时处理。
急救:
1.用荆芥15克、薄荷15克煎水擦浴。
2.中草药或颗粒剂:风寒证:常用麻黄、桂枝、羌活、荆芥、防风、生姜、甘草。风热证:常用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竹叶、石膏、知母、甘草等。
3.针刺:十宣(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10个穴位)放血,刺大椎(背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放血,上肢取曲池、合谷、内关、手三里;下肢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手法采用泻法(中医治疗八法之一)。
4.刮痧:适用于高热而不恶寒者。
5.中药大承气汤保留灌肠。6.使用中成药剂退热:柴胡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等。
中暑
夏季的常见病,中医称之为“暑厥”、“暑风”、“闭证”,认为本病是由于体内元气亏虚,夏季暑邪乘虚而入,灼燔阳明、触犯心包所致。
急救:
1.将患者转移到阴凉处、松开衣服;手指点穴或针刺人中、合谷、十宣等穴位。
2.中药“清暑益气汤”: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等。
3.饮用绿豆汤等。4.中药擦洗剂:薄荷、竹叶、滑石、甘草煎剂低温擦洗。
5.中成药制剂:醒脑静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
惊厥抽搐
突然出现意识不清,易跌倒,口吐白沫,面色苍白或发绀,两眼凝视或斜视。面肌或四肢肌肉抽动,大小便失禁,项强直,角弓反张(背肌的强直性痉挛,使头和下肢后弯而躯干向前成弓形的状态);严重者呼吸暂停,心律失常。惊厥常持续数分钟到数十分钟不等。
急救:
1.让患者侧卧,头向一侧,松解衣扣,用纱布垫在上下磨牙之间,以防咬伤舌头,保持呼吸通畅,保持安静。
2.手指点按或针刺人中、百会、合谷、十宣、内关等穴位。
厥脱(休克)
是指邪毒内陷或内伤阳气或亡血伤津失血所致的气血逆乱、正气耗脱的一类病症。
急救:
1.宜静卧,忌搬动,采用头低脚高位,使精血充盈,滋润心脑。
2.中药回阳救急汤:附子、干姜、肉桂、人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五味子、甘草。
3.中成药制剂: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
4.针灸:神昏者,针刺人中、涌泉、足三里穴;阳脱者,用艾条灸关元穴15分钟,艾条与皮肤表面的距离以病人能够耐受为宜。
软组织感染
包括毛囊炎、疖、痈、淋巴管炎、急性蜂窝组织炎、烧伤创面感染、手术后切口感染及褥疮感染等。
急救:
1.中草药或颗粒剂:五味消毒饮加减(组成: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等)。
2.用三黄散外敷。
3.破溃的创口以黄连膏换药至创口痊愈。
[上一页] [1] [2] [3]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